为深化校地协同育人机制,推动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bw必威西汉姆联官网马克思主义学院于4月17日上午与胶州爱无疆公益慈善服务中心召开校地共建研讨交流会。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晓燕、社会工作教研室主任宋文芳同服务中心负责人孙松等人围绕基层治理需求、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共建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共同擘画校地联动发展新蓝图。同时参加会议的还有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心理专业、知识产权专业以及外语学院教师代表。
需求对接:以理论赋能基层治理
座谈会上,爱无疆公益慈善服务中心负责人孙松结合基层工作实际,提出当前治理中的迫切需求。孙会长指出:“一老一小、基层治理、乡村振兴、法律服务等领域亟需理论支撑与智力支持,同时基层治理现代化也需引入青年力量参与实践。”对此,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晓燕回应:“学院将发挥学科优势,组织师生团队深入走访调研,针对‘智慧助老’‘助农行动’‘邻里调解’等难点制定解决方案,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合作发展: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生态链
针对“如何让合作可持续、见实效”议题,学院副院长刘晓燕提出“双向赋能”理念:“高校不是单向输出者,社区更是生动的实践课堂。我们计划将社区真实案例引入课堂教学,同时把学生的社会实践、毕业设计嵌入社区需求场景。”会议重点探讨了校地合作的系统化路径,双方一致认为,需突破传统“活动式合作”局限,依托“公益助邻调解室”“培育社区自治组织”“公益书屋建设”“农产品助销行动”等建立长效协同机制。孙会长表示:“高校的介入不仅能提升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更能为基层注入青春活力。我们期待学生带来新视角,也愿意成为他们认识社会的‘第一站’。”
未来共建:打造全链条实践育人基地
会议进入尾声,双方围绕打造“专业社工+志愿服务”模式展开讨论,最终共同达成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实习实践基地的重要共识。这一实践基地的打造,旨在为学生搭建起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桥梁,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场景中检验和运用所学知识。同时为切实推动校地合作取得实效,双方建立需求清单、项目清单、评价体系等机制,确保校地合作落地有声,真正将实践育人基地打造成培育新时代优秀人才的摇篮,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质量社工人才。
让青春与基层“双向奔赴”
此次研讨交流会不仅搭建起校地资源互通桥梁,更探索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服务社会的新范式。未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持续推进“行走的思政课”,引导青年学子在服务基层中厚植家国情怀,而基层也将借力高校资源,探索治理现代化的创新路径。这场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奔赴,正为城市发展与人才培养写下生动注脚。
(通讯员:马克思主义学院 刘真)